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 同:无)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注释
清平乐(yuè):词牌名。村居:题目
茅檐:茅屋的屋檐。
吴音:吴地的方言。作者当时住在信州(今上饶),这一带的方言为吴音。相媚好:指相互逗趣,取乐。
翁媪(ǎo):老翁、老妇。
锄豆:锄掉豆田里的草。
织:编织,指编织鸡笼。
亡(wú)赖:这里指小孩顽皮、淘气。亡,通“无”。
卧:趴。

鉴赏

  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叙述描写。

  上阕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里,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

  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 ,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闲自得的画面,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一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媚好 ”,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

  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笔。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片写大儿子担负着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点辅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三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趴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和谐、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 、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词 ,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实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的农村生活 ,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此作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创作背景

  此词是辛弃疾闲居带湖期间所作。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抗金的政治主张,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压。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所以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写下了大量的闲适词和田园词。这首《清平乐·村居》就是其中之一。

赏析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

  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

  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

  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卧”字确实使用最妙, 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表现出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这与作者的一首《鹧鸪天》的结尾,所谓“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正是同一机杼,从艺术效果看,也正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人描绘了一家五口在乡村的生活情态,表现了生活之美和人情之美,体现了作者对田园安宁、平静生活的羡慕与向往。

作者:辛弃疾,本文地址:https://www.hsplc.cn/shi327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7月9日 上午10:10
下一篇 2021年7月9日 上午10:10

相关推荐

  • 渡冷水涧投宿万岁岭

    萧萧黄叶下清沟,白鸟飞来故少留。
    今夜行人短亭宿,小窗风雨梦渔舟。

    诗文 2021年7月11日
  • 当置酒

    故人客秋县,青轩临绣楹。颓阳横断柳,短渡隔孤城。

    风莲卸湘绮,露草结秦缨。当置一樽酒,前途路未平。

    诗文 2021年7月12日
  • 见星行赠武春卿

    天星之荧荧兮,历几千万年光景常如新。
    人心之存存兮,特宇宙一粟粒乃能与天星同其明。
    天象此以为象兮,维实理之著见。
    人心此以为心兮,乃妙用之流行。
    微云去来等妄幻,本体湛虚绝纖尘。
    是故善观心者感星而自悟,境与心会不知星之为我我之为星。
    嗟尔甘石氏之为学,仰测璇象若尺之有寸寸之有分。
    但能以常数而窥陈迹,不能外躔郭而探造化之所以神。
    我欲与君陵太虚而步碧落,稽首再拜谒帝庭。
    仰瞻天辰上曜之正色,次阅苍龙赤鸟兔龟形。
    愿求天光洒我昏质,使我自心圜明莹彻,
    会万象而涵太清。归来跳出阴阳五行外,
    初筮再三闭口勿复论。

    诗文 2021年7月13日
  • 同王非态宗伯游慈慧寺兼访愚庵上人

    朝光閒接轸,乘兴即寻僧。杖隐疑为石,龛栖不断灯。

    凭高观六海,谈远出三乘。證义都无著,因君得未曾。

    诗文 2021年8月24日
  • 寄江西同官

    心欲从容且再期,月馀聚散忽参差。工于酬唱皆词客,各有输赢屡奕棋。

    木荫坐时班细草,早凉行处折红葵。天涯回首思高会,日落烟昏今自悲。

    诗文 2021年8月16日
  • 戏招李无悔秀才

    淋漓一雨过秋山,洗出西湖小霁天。烱烱鱼鳞含倒景,飘飘羊角卷荒阡。

    野塘白芡珠盈斗,幽浦红蕖锦绕船。冷炙残杯当已厌,好来波际弄婵婵。

    诗文 2021年7月16日
  • 入都席上答曼叔见送

    少乏四方志,所怀在林丘。
    尘埃岂我事,义往不得留。
    进酒长亭上,离马俨行輈。
    临分子无惨,且复相从游。

    诗文 2021年7月16日
  • 寿王都事南山

    紫薇幕下神仙客,黄菊花前献寿杯。云绕南山迎瑞气,星临北斗现中台。

    亲陪上相参谋入,曾赞元戎奏凯回。剖决六曹简书静,扫除两广瘴烟开。

    座看修竹流清荫,手种高槐成大材。已见红莲出绿水,又乘骢马上霜台。

    紫袍凝露团花见,綵服翻霞舞袖催。看取高秋圆月夜,双飞凫舄上蓬莱。

    诗文 2021年7月12日
  • 文宣王及其弟子赞

    懿德贤行,有一则尊。
    子也履之,成性存存。
    骍角有用,犁牛莫论。
    刑政之言,惠施元元。

    诗文 2021年8月23日
  • 陈丈南皋以兴化郑居仲所著诸种见示追忆去年里中有为兴化守者予贻书令其访居仲遗书杳然无耗诗以傅笑

    夹漈好孙子,平生喜著书。桑田志虎豹,漳海纪虫鱼。

    以此消春昼,兼之慰索居。沈周是何物,俗吏足轩渠。

    诗文 2021年8月26日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